贾母对于贾政的说法很满意,贾政这个人完全是那种,严于待人,宽于待己的人。
这种性格教养家中的孩子很不错,没看宝玉最近都不敢往后面来了吗?
“兰儿和珏儿去了李先生的课上千万不可调皮捣蛋,我已经和李先生说过了你们两个哪里做的不好让他重重责罚。千万别把乌烟瘴气的事情带到课堂上,不然不光李先生责罚你们,回来之后我也会罚你们。”
贾母前两个月就已经开始着手整理家学了,还别说这家学真是藏污纳垢的地方。
里面真正读书的人没几个,一个个不学习玩的就是一个混账加刺激。知道的那是贾家的族学,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什么争斗花魁的勾栏院呢!
贾兰和贾珏可是那种乖巧的在府中都能当透明人的,两个人听到贾母的话马上保证会认真学习。
李砚的夫人也是出自于清流之家,从小便饱读诗书。
贾母不忍心后院的这些女孩子才华被淹没,所以特意求了李砚的夫人每三天五天的来贾府教这些孩子学习。
贾母也还是像原主一样,时不时的让人接史湘云过来小住,都是这个时代可怜的女孩子,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吧!
贾政本来也不管后宅的事情,现在自从开始教两个儿子读书,更是不怎么过问后宅的事情。
王夫人最近也是有苦说不出,元春以县主的身份出嫁,这嫁妆自然不能太寒酸。
王夫人倒不是凑不齐这些嫁妆,主要是她认为公中账户上应该多出一些,再怎么说她的元春和府上的其他女儿也是不同的。
可是这件事却被贾母了回来,贾母说了家中的这些姑娘出嫁,公中账户上给的银子是一样多的,不能偏了哪个向了哪个。
不过贾母个人倒是没有委屈元春,毕竟元春为这个家里做的贡献最多。所以贾母用了自己的体己又帮忙置办了不少嫁妆,自己也拿了嫁妆贴补了元春一些。
只可惜人心不足蛇吞象,王夫人总认为贾母给的不够。她的元春为了这个家在宫里吃了那么多苦,如今又是皇上亲封的县主,自然要风光大嫁。
不过这件事情王夫人并没有闹到贾母面前,女儿的嫁妆除了公中账户上给准备,其余的都是做母亲给准备的。
这事无论说到哪里,都没有说让做祖母的给孙女准备嫁妆的道理,所以王夫人只能心里恼怒面上不敢表现出来分毫。
“宿主,你现在都这么宽容大度了吗?那王夫人可是在背地里可是偷偷骂了你好多次,你就打算这样放过她吗?”
123看热闹不嫌事儿大,它家宿主这个小世界真的是好多了,以至于它都快忘了宿主的脾气。
贾母这几日过得那叫一个安逸,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喝拉撒睡全都有人伺候。自己在这贾府之中就是土皇帝,食物链的顶端,每日真是吃饱了睡睡饱了吃。
听到123的话,贾母轻笑了一声。“莫生气,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那王夫人有再大的气敢在我面前表现出来一二吗?她再想要钱能上我手里抢吗?什么都做不了我跟她计较什么?”
“你生气的时候快到了,薛家已经在上京的路上了,头疼去吧你!”
123就看不惯它家宿主这副样子,显的它这个人工智能反倒不如人类稳重。
贾母知道该发展的剧情还是得发展,这薛家早晚都要入京的,作为亲戚也作为主角之一,这些人必定是要借助贾家的。
“那个贾雨村我不是让你料理了吗?你金币都收了不能不办事吧?”
贾母对于薛蟠的官司没有兴趣管,王家还在那里呢!怎么可能真看着薛蟠出事,古代的权贵就是有这种视人命如草芥的本事。
“宿主你这是在怀疑我的职业道德,我怎么可能做收了钱不办事的事情。那贾雨村到京城没几日就因水土不服过世了。他本该有的寿命我也想办法加到了林如海身上,这钱用的是多了一点,但是寿命保准啊!”
123虽然贪了一些,但是办事还是很靠谱的,这点小事它办的明白。
“等薛家的信到京城之后,想着提醒我,到时候让我小心谨慎的儿子来一趟,他必定不敢参与这件事情。至于王夫人贾借着他的名义这件事情,也会被阻拦下来,王家有那个本事帮,没有必要让我们贾家出头。”
贾母觉得自己做任务做的心都冷了,以前会可怜每一个人,现在只要任务成功就好。
没办法一个人的能力终究有限,和这里的社会背景无法抵抗。香菱的命运很惨,但这也只不过是这个时代女性的一点小缩影,她帮得了一个帮不了第二个,更帮不了所有人。
薛家还没等到京城,就到了元春出嫁的日子。
十里红妆出嫁,只为了自家女儿成婚后在婆家能有底气。
贾母看着那些嫁妆,床和恭桶这些都有,最后抬出去的更是寿衣棺材。这寓意着新娘从生到死都不仰仗婆家,果然这古代的男儿就是好娶妻。
贾母觉得自己真没有白来,最起码这个女孩子的命运被自己改变了。不用顶着一个贵妃的名位,在宫里过着那左右为难的日子,最后落得香消玉殒的下场。
如今自己的珍馐坊已经开到第三家了,真的说是日进斗金也不为过,就连皇上对自己都和颜悦色了不少。
贾琏上次挨了那顿打之后倒是收心了不少,只不过纨绔子弟的劣根已经刻在了骨子里,但好在心里有个数。
元春出嫁没几日,薛家人就到了京城。
香菱依旧被判给了薛蟠,果然就算没有贾家,王家也能平了这件事情。
“老太太好,给您老请安了!”薛姨妈带着薛宝钗跟着王夫人来到了荣庆堂。
这次他们来贾府就是打算暂住在这里的,老太太这里的关系自然要打好。
贾母笑得也特别虚伪,“快起来,前几日就听你姐姐说你要带着儿女上京,这日盼夜盼地总算把人盼来了。这就是你家的女儿吧!你有福气了,有个这么好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