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垄病害预警:技术守护与童言灵感
靠海田的金色稻浪还在风中摇曳,丰收的喜悦尚未褪去,叶之澜的手机就收到了农户李婶发来的照片——画面里的水稻叶鞘上,布满了不规则的灰白斑点,边缘还带着淡淡的褐色,看起来蔫蔫的没有精神。
“之澜老师,你快看看这稻子是怎么了?”李婶的语音带着焦急,“前几天还好好的,这两天突然就长斑了,不会影响收成吧?”
叶之澜立刻放大照片仔细观察,凭借多年的农业技术经验,她一眼认出这是水稻纹枯病的早期症状。这种病害多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爆发,一旦扩散,会导致稻穗空秕,严重影响产量。“李婶,您别急,这是纹枯病早期,及时处理就能控制住!”她立刻回复,“我现在就过去看看。”
萧凡正在合作社院子里帮农户检修滴灌设备,叶之澜拿起草帽和农业观察手册,对他说:“凡哥,李婶家靠海田旁边的稻子出现了纹枯病早期迹象,我去田间看看情况,你在家照看一下孩子们。”
“我也去!我也去!”正在院子里和萧汀玩积木的叶澜,听到“去田里”,立刻丢下积木跑过来,小手紧紧抓住叶之澜的衣角;萧汀也跟着凑过来,举着自己的小放大镜:“妈妈,我用放大镜帮你找虫子!”
叶之澜笑着点点头,牵着两个孩子的手往李婶家的田块走去。初秋的阳光还带着几分燥热,海风拂过稻田,带来淡淡的稻花香,却也为病害传播提供了温床。
赶到田块时,李婶已经蹲在田埂上,眉头紧锁地看着长势不均的稻苗。“之澜老师,你可来了!”她连忙站起身,指着稻田深处,“你看,那边好几丛稻子都长了这种斑,我用手摸了摸,叶子还软软的。”
叶之澜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拨开一丛稻苗的叶鞘,灰白斑点比照片里更明显,部分斑点已经开始融合。她从口袋里掏出卷尺,测量了一下病株的高度,又用手机记录下田间的温度和湿度:“目前是早期,病株还比较集中,没有扩散到整片田,还好发现得及时。”
萧汀拿着小放大镜,凑到病叶旁边仔细看了看,疑惑地问:“妈妈,叶子上没有虫子呀,为什么会长斑呢?是不是它不开心了?”
叶之澜被儿子的童言逗笑了,耐心解释道:“这不是虫子咬的,是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害,就像我们感冒一样,稻子也会生病哦。高温高湿的天气,真菌就容易滋生,所以叶子会越长斑。”
叶澜也学着妈妈的样子,轻轻摸了摸病叶,小声说:“病叶软软的,没有健康的叶子硬。”
“澜澜观察得真仔细。”叶之澜赞许地摸了摸女儿的头,转头对李婶说,“纹枯病的关键是控制田间湿度,还要及时清除病叶,再配合生物杀菌剂,就能防止扩散。”
她一边说一边在观察手册上记录:“第一步,把病株周围的积水排掉,降低田间湿度;第二步,用剪刀剪掉病叶和下部的老叶,带出田外深埋,避免真菌传播;第三步,喷施生物杀菌剂,要重点喷在叶鞘部位,每隔7天喷一次,连续喷两次;第四步,减少氮肥施用,适当补充钾肥,提高稻苗的抗病能力。”
李婶听得认真,连忙拿出手机记下来:“之澜老师,这些步骤我记下来了,就是不知道怎么判断哪些是病叶,万一剪错了怎么办?”
叶之澜心里一动,李婶的顾虑也是其他农户可能遇到的问题。很多农户缺乏专业的病害识别知识,容易误判或遗漏,这会影响防治效果。“李婶,您放心,我回去做一份‘病害对照卡’,上面画清楚健康叶和病叶的区别,标注出早期、中期的症状,您照着对照就行。”
萧汀突然拉了拉叶之澜的衣角,举着自己的小相机(儿童玩具相机):“妈妈,我们给病叶拍照,这样就能画得更像了!”
“这个主意太棒了!”叶之澜眼前一亮,“汀汀说得对,我们多拍一些不同阶段的病叶照片,对照卡会更准确。”
接下来的半天,叶之澜带着两个孩子,在李婶家的田块里仔细拍摄纹枯病的症状照片——从早期的小灰白斑点,到中期斑点扩大融合,再到健康叶片的对比,每一张都拍得清晰明了。萧汀负责举着相机找角度,叶澜则帮忙拨开稻叶,让妈妈能拍到更清楚的细节。
“妈妈,这个叶子上的斑好大呀!”叶澜指着一片中期病叶,小手指着斑点边缘,“比刚才那个大好多,颜色也深。”
“对呀,这就是病害发展的中期,如果不及时处理,斑点会继续扩大,还会传染给旁边的稻苗。”叶之澜耐心讲解,同时把这片叶子的照片标记为“中期症状”。
回到合作社,叶之澜立刻投入到“病害对照卡”的制作中。她把拍摄的照片打印出来,贴在硬纸板上,用马克笔在旁边标注关键特征:“早期:叶鞘出现暗绿色小斑,后转为灰白斑,边缘褐色”“中期:斑点扩大呈不规则形,叶片发黄枯萎”“健康叶:叶片翠绿,叶鞘光滑无斑点”。
为了让农户更容易理解,她还特意用不同颜色的笔做了标注:红色圈出病斑位置,绿色标注健康叶片的特征。萧汀和叶澜也凑在旁边帮忙,萧汀用蜡笔在对照卡边缘画了小小的稻穗图案,叶澜则在健康叶旁边画了个笑脸,病叶旁边画了个哭脸,让对照卡更生动直观。
“妈妈,这样农民伯伯一看就知道哪个是病叶了!”萧汀看着做好的对照卡,开心地说。
叶之澜笑着点点头,又想到了一个问题:“光有对照卡还不够,农户如果能及时发现病害,就能更早处理。我们可以在App里加一个‘病害智能初筛’功能,农户拍张照片上传,就能初步判断是不是纹枯病,还有对应的防治建议。”
萧凡正在旁边调试滴灌设备,听到这话,立刻凑过来说:“这个想法好!我来帮你整理病害特征数据,你负责App模块的设计,我们分工合作。”
接下来的几天,夫妻二人默契配合,推进App的升级。叶之澜整理了纹枯病不同阶段的图像特征、发病条件(温度25-30c、湿度85%以上),以及对应的防治措施,萧凡则把这些数据录入系统,开发“病害智能初筛”模块。
孩子们也没有闲着,萧汀把家里的植物叶子找出来,模仿纹枯病的症状,用彩笔在叶子上画斑点,让妈妈测试App的识别准确率;叶澜则帮妈妈整理防治建议,用简单的词语标注“剪病叶”“喷药”“排积水”,方便妈妈录入系统。
“妈妈,这个叶子上的斑画得像不像?”萧汀拿着画好斑点的叶子跑过来,兴奋地问。
叶之澜用手机对着叶子拍照,上传到App里,系统很快识别出“疑似纹枯病早期症状”,并推送了防治建议。“汀汀画得太像了,App都认出来了!”叶之澜笑着表扬道。
经过几天的调试,App的“病害智能初筛”模块终于上线了。农户只要打开App,点击“病害识别”,拍摄稻叶照片,系统就能在3秒内给出初步判断,并推送详细的防治建议和操作步骤。同时,叶之澜还在App里新增了“病害预警”功能,结合土壤湿度、温度数据,当环境条件达到纹枯病高发阈值时,就会推送语音提醒:“当前温度28c,湿度88%,易爆发纹枯病,请及时巡查田间!”
叶之澜第一时间把“病害对照卡”和App升级的消息告诉了合作社的农户们。李婶拿着对照卡,仔细看了看,又打开App试了试,开心地说:“之澜老师,这个对照卡太实用了,App更是方便,我以后在田里就能拍照识别,再也不怕认错病叶了!”
其他农户也纷纷下载升级App,拿着对照卡去田里巡查。有个农户发现自家稻子有疑似症状,用App拍照上传,很快收到了“纹枯病早期”的判断和防治建议,他按照建议及时处理,成功控制了病害扩散。
解决了纹枯病的预警和防治问题,叶之澜又把目光投向了海蓬子秸秆的处理。靠海田的海蓬子收割后,留下了大量秸秆,农户们要么就地焚烧,要么随意丢弃,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
“凡哥,海蓬子秸秆里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如果能合理利用,就能变废为宝。”叶之澜在全家的“科研小会”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想试试‘稻-海蓬子-畜禽’的生态循环模式,用海蓬子秸秆喂鸡鸭,鸡鸭的粪便发酵成有机肥还田,这样既解决了秸秆处理问题,又能减少化肥使用,还能增加农户的养殖收入。”
萧凡非常支持:“这个想法很好!生态循环种植是未来农业的趋势,我们可以先在合作社搞个小试点,找几户愿意尝试的农户合作。”
萧汀听到“喂鸡鸭”,眼睛立刻亮了:“妈妈,我想去看鸡鸭吃海蓬子!”
叶澜也跟着点头:“我想帮妈妈做肥料!”
说干就干,叶之澜首先联系了合作社里养殖鸡鸭的农户王大伯,向他介绍了海蓬子秸秆喂鸡鸭的好处:“海蓬子秸秆富含蛋白质和矿物质,鸡鸭吃了长得快、下蛋多,而且没有农药残留,肉质和蛋质都更好。”
王大伯有些犹豫:“之澜老师,这海蓬子秸秆有点咸,鸡鸭会不会不爱吃呀?”
“您放心,我已经查过资料了,海蓬子秸秆的含盐量经过晾晒后会降低,再搭配玉米粉、麦麸混合喂养,既能中和咸味,又能保证营养均衡。”叶之澜笑着说,“我们可以先拿一部分秸秆试试,看看鸡鸭的采食情况。”
王大伯同意了试点。叶之澜带着萧汀和叶澜,跟着王大伯一起收割海蓬子秸秆,晾晒、粉碎,然后按照比例和玉米粉、麦麸混合均匀,做成了简易饲料。萧汀好奇地抓了一把饲料,闻了闻:“有点咸咸的,鸡鸭会喜欢吗?”
王大伯把饲料撒进鸡舍,没想到鸡鸭们立刻围了过来,吃得津津有味。“真的爱吃!”王大伯惊喜地说,“没想到这海蓬子秸秆还能当饲料,以后再也不用愁秸秆处理了!”
接下来,叶之澜又开始指导农户制作有机肥。她设计了简易的发酵流程:把鸡鸭粪便和粉碎的海蓬子秸秆按照3:1的比例混合,加入适量的发酵菌剂,装进竹编筐里(竹编透气,适合发酵),放在通风向阳的地方,每隔3天翻堆一次,发酵20天左右就能变成优质有机肥。
“发酵的时候要注意温度,温度太高会杀死有益菌,太低又发酵不完全。”叶之澜一边示范翻堆,一边讲解,“大家可以用手摸一摸,感觉发热了就说明在发酵,温度大概在55c左右最合适。”
萧汀跟着妈妈一起翻堆,小手抓着秸秆和粪便的混合物,虽然有点脏,但他却玩得不亦乐乎:“妈妈,这肥料在‘发烧’呢!”
叶澜则帮妈妈记录发酵时间,用贴纸在竹编筐上标注“第一天”“第三天”,还每天都去摸一摸发酵筐的温度,用红、黄、蓝贴纸标注温度高低:“妈妈,今天是红色,好热呀!”
叶之澜还特意改造了发酵场地,在地面铺了一层碎石,防止积水,又搭建了简易棚子,避免雨淋。萧凡则配合她,在滴灌系统上新增了“有机肥冲施接口”,方便农户将发酵好的液态有机肥通过滴灌系统施用到田里,既均匀又省工。
发酵完成后,叶之澜带着农户们把有机肥施用到靠海田的水稻田里。萧汀和叶澜也跟着帮忙,用小铲子把有机肥埋在稻苗根部,萧汀一边埋一边说:“稻苗快吃肥料,长得高高的!”
叶之澜则在旁边测量土壤肥力变化,记录有机肥的施用效果。经过检测,施用了有机肥的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5%,土壤结构也变得更疏松,稻苗长得比之前更翠绿、更健壮。
王大伯的鸡鸭也在海蓬子秸秆饲料的喂养下,长得膘肥体壮,下蛋率比之前提高了20%。他高兴地说:“之澜老师,这生态循环模式太好了!我不仅省了饲料钱,鸡鸭长得好,粪便还能做肥料,真是一举多得!”
随着生态循环模式的成功试点,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进来,合作社里形成了“水稻种植-海蓬子吸盐-秸秆喂畜禽-粪便做有机肥-有机肥肥田”的良性循环,既保护了环境,又提高了经济效益。
叶之澜还牵头,把青少年农业科研实践基地升级成了“小农夫成长营”,设计了一系列低龄友好的农业实践活动。她把营队分成了“土壤观察组”“作物护理组”“病害识别组”“生态循环组”,自己担任总指导,手把手教小朋友们做农业实验。
“土壤观察组的小朋友,今天我们用ph试纸测试不同田块的土壤酸碱度,看看盐碱地和普通田的土壤有什么不一样。”叶之澜拿着ph试纸,耐心地教小朋友们操作,“把试纸放进土壤样本里,等一会儿试纸变色了,再对照色卡看看ph值是多少。”
萧汀和叶澜分别担任“生态循环组”和“病害识别组”的小队长。萧汀带着队员们去鸡舍观察鸡鸭吃海蓬子的情况,记录鸡鸭的采食数量;叶澜则带着队员们拿着“病害对照卡”,在田里巡查,寻找有没有纹枯病的迹象。
有一天,“作物护理组”的小朋友发现自家田里的大豆长得参差不齐,有的长得很高,有的却很矮。“之澜老师,为什么这些大豆长得不一样高呀?”小朋友们围着叶之澜问。
叶之澜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引导他们观察:“大家看看长得高的大豆和长得矮的大豆,它们的生长环境有什么不一样?”
萧汀蹲在地上,仔细看了看,突然说:“长得高的大豆旁边没有其他植物,长得矮的大豆旁边有好多杂草!”
“还有,长得高的地方太阳照得更多!”叶澜也跟着发现了关键。
叶之澜笑着点点头:“你们观察得太仔细了!大豆长得矮,一是因为杂草抢了它的养分和阳光,二是因为种植太密,通风透光不好。所以我们要及时除草,还要合理密植,让每一棵大豆都能晒到太阳、吸收到足够的养分。”
在叶之澜的指导下,小朋友们一起给大豆田除草、间苗,把长得太密的大豆苗移栽到稀疏的地方。过了几天,原本长得矮小的大豆苗果然慢慢长高了,小朋友们都开心得跳了起来。
为了让更多农户学到这些实用技术,叶之澜牵头组织了一场“生态农业技术分享会”,邀请了周边村镇的农户来合作社学习。分享会当天,合作社的院子里坐满了人,叶之澜作为主讲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自己制作的ppt和实物展示,详细讲解了盐碱地改良、纹枯病预警防治、生态循环种植等技术。
“大家看,这就是我们做的病害对照卡,上面清楚地标注了纹枯病的不同症状,大家在田里巡查的时候,照着对照卡就能识别。”叶之澜举起对照卡,给农户们展示,“还有我们的智能化App,不仅能监测土壤盐分、湿度,还能智能识别病害,推送防治建议,非常方便。”
她还现场演示了App的操作,用手机拍摄了一片健康的稻叶和一片病叶,App很快就做出了准确判断。农户们看得啧啧称奇,纷纷拿出手机扫码下载App。
分享会的最后,叶之澜特意邀请了孩子们上台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萧汀拿着自己画的海蓬子喂鸡鸭的图画,大声说:“海蓬子能吃盐,还能喂鸡鸭,鸡鸭的粪便能做肥料,肥料能让稻苗长得更好!”
叶澜则展示了自己的“作物涂鸦笔记”,里面画满了健康的稻苗、病叶、海蓬子和大豆,还有简单的文字标注。“这是我记录的作物生长情况,健康的叶子是绿色的,病叶是黄色的,我们要保护好作物,让它们不生病。”
孩子们天真烂漫的分享,赢得了农户们的阵阵掌声。有个来自邻镇的农户感慨道:“之澜老师不仅技术好,还能带着孩子们一起做科研,这些技术简单实用,我们学了就能用,真是太感谢了!”
分享会结束后,很多农户都当场表示要引进合作社的生态农业模式。叶之澜和萧凡一起,为他们制定了“一地一策”的推广方案,根据不同田块的土壤条件、地形特点,调整技术参数,确保模式能成功落地。
夕阳西下,叶之澜带着萧汀和叶澜,在实践基地的田埂上散步。田里的水稻长得郁郁葱葱,海蓬子沿着田埂蔓延,鸡鸭在田间悠闲地觅食,
小朋友们追着蝴蝶跑过田埂,衣角沾着的草叶随风晃动。叶之澜弯腰捡起一片被风吹落的稻叶,指尖抚过光滑的叶面,忽然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之澜老师,可算找到你了!”
回头一看,是邻镇的农户陈大哥,身后还跟着几个扛着锄头的乡亲。“陈大哥,你们怎么来了?”叶之澜笑着迎上去。
“我们是来请你去看看田里的!”陈大哥抹了把额头的汗,语气急切,“我们照着你分享的方法种了海蓬子,也弄了生态循环,可最近稻苗老出现叶尖发黄的情况,用App测了盐分和湿度都正常,实在找不到原因!”
萧凡不知何时也走了过来,闻言眉头微蹙:“叶尖发黄?会不会是缺微量元素?”
“我们也猜过,可施了肥还是没好转。”陈大哥叹了口气。
萧汀拉着叶澜的手,小脑袋凑过来:“是不是虫子藏起来了?我用放大镜帮你找!”叶澜也跟着点头,小手紧紧攥着自己的涂鸦笔记:“我可以画下来,帮妈妈记情况!”
叶之澜当即拍板:“走,我们现在就去看看!”她转身叮嘱萧凡:“你留在合作社,把App里的微量元素监测数据调出来,我这边有情况随时跟你同步。”
一行人驱车赶往邻镇的田块,刚下车,就闻到一股淡淡的腥气。田里的稻苗果然如陈大哥所说,叶尖泛着枯黄色,不像病害,倒像是营养不良。萧汀立刻蹲下身,举着放大镜在稻叶上仔细搜寻:“没有虫子呀,叶子也没长斑。”
叶之澜拨开稻苗,查看根部土壤,土色乌黑松软,不像是缺肥的样子。她又摘下一片发黄的稻叶,放在鼻尖闻了闻,隐约有股金属味。“陈大哥,你们用的有机肥是按之前说的比例发酵的吗?”
“是啊,鸡鸭粪便和海蓬子秸秆3:1,翻堆也没落下。”陈大哥肯定地说,“对了,我们这儿的井水有点特别,烧开后会结水垢,会不会是水的问题?”
叶之澜心里一动,让陈大哥打了一桶井水。她拿出简易的水质检测试纸,浸入水中,试纸很快变成了浅紫色。“水的硬度太高了!”她沉声道,“钙镁离子超标,会影响稻苗吸收铁、锌这些微量元素,难怪叶尖发黄,这是典型的缺素症!”
“那怎么办?”陈大哥急了。
“别急,有办法。”叶之澜安抚道,“我们可以在滴灌系统里加一个简易的软水装置,用秸秆炭过滤井水,吸附一部分钙镁离子;再叶面喷施螯合铁、锌肥,快速补充微量元素。”
萧汀指着田边的秸秆堆:“是不是像妈妈做肥料那样,用秸秆来帮忙?”
“没错!”叶之澜笑着摸了摸他的头,“汀汀真聪明,秸秆炭不仅能过滤水质,还能增加土壤透气性。”
叶澜也翻开涂鸦笔记,用彩笔在上面画了一个水桶和秸秆堆,旁边标注:“水硬→用秸秆过滤”。
当天下午,叶之澜就带着农户们行动起来。萧凡从合作社送来了秸秆炭和螯合肥,叶之澜指导大家用竹编筐做成简易过滤器,装满秸秆炭,接在滴灌系统的进水口;又按照比例稀释螯合肥,教农户们用喷雾器叶面喷施。
萧汀跟着帮忙搬运秸秆炭,小手黑乎乎的却干劲十足:“秸秆炭真厉害,还能当‘净水器’!”叶澜则帮妈妈记录喷施时间,在笔记上画了个喷壶,旁边贴了个绿色贴纸,代表“健康”。
忙到傍晚,简易软水装置安装完毕,第一遍螯合肥也喷施完成。陈大哥看着田埂上忙碌的身影,感激地说:“之澜老师,真是多亏了你,不然我们这季稻子就悬了!”
“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叶之澜擦了擦额头的汗,“过三天你们再喷施一次螯合肥,我会让萧凡在App里加个‘水质硬度监测’提醒,以后井水硬度超标了,App会自动提示你们启用过滤器。”
回到合作社时,天已经黑了。萧凡正在电脑前调试App,看到叶之澜带着孩子们回来,连忙迎上去:“情况怎么样?”
“是井水硬度太高导致的缺素症,已经初步处理了。”叶之澜把检测结果告诉萧凡,“你这边App升级得怎么样了?”
“差不多好了,新增了水质硬度监测模块,还关联了软水装置的使用提醒,农户一看就懂。”萧凡笑着说,“孩子们今天累坏了吧?”
萧汀打了个小小的哈欠,却还是坚持说:“我不累!我帮妈妈找到了水的问题!”叶澜也跟着点头,把自己的涂鸦笔记递给爸爸看:“我记了好多东西!”
萧凡接过笔记,看着上面稚嫩的图画和标注,心里满是暖意。叶之澜坐在他身边,轻声说:“没想到邻镇的井水会有这问题,看来我们的系统还得再细化,不同区域的水质差异也得考虑进去。”
“是啊,农业科研就是这样,要不断应对新的问题。”萧凡握住她的手,“不过有你牵头技术,有孩子们的灵感,再难的问题我们都能解决。”
接下来的几天,叶之澜每天都通过App关注邻镇田块的情况。陈大哥每天都会发来稻苗的照片,从叶尖发黄逐渐转为翠绿,长势一天比一天好。第五天,陈大哥兴奋地打来电话:“之澜老师,稻苗完全恢复了!叶子绿油油的,比之前长得还壮实!”
叶之澜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又把“水质适配”的经验整理成文字,配上孩子们画的示意图,分享给所有合作的农户。App的升级也顺利完成,新增的水质硬度监测功能,让农户们能及时掌握水质情况,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与此同时,“小农夫成长营”的活动也越来越热闹。叶之澜带着孩子们开展了“水质小实验”,用不同的水质浇灌小稻苗,观察它们的生长差异。萧汀和叶澜作为小队长,带着队员们每天记录稻苗的高度、叶片颜色,用涂鸦笔记记录实验结果。
“你们看,用过滤后的水浇灌的稻苗,叶子更绿,长得更高!”萧汀拿着小尺子,大声向队员们宣布自己的发现。叶澜则把不同水质的稻苗画下来,贴在合作社的展示墙上,旁边写着:“好水才能种出好稻子!”
有个小朋友好奇地问:“之澜老师,为什么井水会变硬呀?”
叶之澜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就像我们喝的牛奶里有营养一样,井水里也有很多矿物质,矿物质太多了,水就变硬了,稻苗喝了就吸收不了其他营养。”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投入到实验中。看着孩子们专注的身影,叶之澜忽然觉得,这些在田埂上奔跑、在实验中探索的小身影,就是农业未来的希望。
这天,合作社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农业农村局的李科长,他是特意来考察合作社的生态农业模式和智能化系统的。“之澜老师,萧老师,你们的成果太亮眼了!”李科长看着长势喜人的稻田、有条不紊的生态循环系统,还有孩子们的实验成果,赞不绝口,“从台风防护到盐碱地改良,再到生态循环和病害预警,你们的系统越来越完善,还能带着孩子们一起做科研,这种模式值得在全省推广!”
叶之澜和萧凡相视一笑,心里满是成就感。萧汀跑过来,拿着自己的涂鸦笔记递给李科长:“叔叔,你看我们的实验记录!”
李科长接过笔记,仔细翻看,笑着说:“小朋友真厉害,这可是最珍贵的科研资料!”他转头对叶之澜和萧凡说:“农业农村局计划举办一场全省农业科技推广会,想邀请你们做主旨分享,把你们的经验分享给更多农户和农业从业者。”
“我们愿意!”叶之澜和萧凡异口同声地说。
推广会的日子很快确定下来。叶之澜负责准备分享材料,把合作社的技术成果、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整理成ppt,还特意加入了孩子们的涂鸦笔记和实验照片;萧凡则负责调试智能化系统的演示设备,确保在推广会上能顺利展示;萧汀和叶澜也没闲着,叶之澜教他们简单的分享话术,让他们在会上作为“小代表”,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推广会当天,会场座无虚席,来自全省各地的农户、农业技术人员、科研专家齐聚一堂。叶之澜作为主讲人,站在台上,从容自信地分享着合作社的科研之旅:“从最初的台风防护系统,到后来的盐碱地改良、病害预警、生态循环模式,我们的每一次进步,都源于农户的需求和孩子们的灵感……”
她一边讲,一边展示着App的操作、病害对照卡、生态循环的流程图,还有孩子们的涂鸦笔记。台下的观众听得聚精会神,时不时发出阵阵掌声。
轮到萧汀和叶澜上台时,两个小家伙虽然有点紧张,但还是勇敢地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我发现海蓬子能吃盐,还能喂鸡鸭,粪便能做肥料!”萧汀大声说,脸上带着骄傲的笑容。
叶澜则拿着自己的涂鸦笔记,小声却清晰地说:“我们做了水质实验,过滤后的水浇稻苗,稻苗长得更好。”
孩子们的分享,让会场气氛更加热烈。有位老农户激动地说:“之澜老师,萧老师,你们的技术太实用了,连孩子们都能懂,我们学起来也有信心!”
推广会结束后,很多地区的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都发来合作申请,希望能引进这套智能化生态农业系统。叶之澜和萧凡带着孩子们,开始了更广泛的实地调研和技术指导。他们走过平原、山区、沿海,每到一个地方,都根据当地的土壤、水质、气候特点,调整系统参数,制定“一地一策”的推广方案。
萧汀和叶澜的涂鸦笔记也越来越厚,里面记录了不同地区的土壤样本、作物症状、水质情况,还有他们的奇思妙想。有一次,在一片干旱地区,萧汀看到农户浇水很费力,就提议:“妈妈,能不能让滴灌系统自动下雨?”这个想法启发了萧凡,他们在系统中加入了雨水收集和智能补水模块,让滴灌系统能利用雨水,减少水资源浪费。
日子一天天过去,叶澜和萧汀在田埂上慢慢长大,他们的观察越来越细致,提出的想法也越来越有价值;叶之澜和萧凡的科研成果也在不断丰富,智能化生态农业系统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帮助越来越多的农户实现了高产增收。
又是一个丰收季,金色的稻浪翻滚在不同的田垄上,从潮汕合作社到邻镇的田野,从沿海的靠海田到内陆的平原,处处都是丰收的喜悦。农户们捧着沉甸甸的稻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都知道,这丰收的背后,有一对科研夫妻的坚守,有两个孩子的纯真灵感,更有一套扎根土地的智能农业系统。
叶之澜和萧凡带着萧汀、叶澜,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的金色海洋,相视而笑。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也洒在一望无际的稻田里,仿佛为这场跨越田垄、连接初心的科研之旅,镀上了一层温暖而坚定的光芒。而他们的脚步,从未停下,下一片需要守护的田野,还在等待着他们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