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天文学家在无边无际的太空中通过先进的观测设备发现了无数的银河、恒星、行星等天体,菩萨的法眼也能在“空”的体验中洞察到无穷无数的境界。这些境界包括了我们熟知的天堂、人间,以及我们所不了解的诸多层面,其中居住着无穷无数的有情众生,他们各自在各自的世界中活动着,演绎着各自的生死轮回。
法眼的这种观照能力,让我们不禁对佛法感到惊叹。我们所处的世界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我们所经历的人生也只是生死轮回中的一个片段。通过法眼,我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
仅仅具有观照能力还不足以称为菩萨。菩萨不仅要能够洞察真理,还要具备一颗无执着的心。具有法眼的菩萨是没有执着的。在《金刚经》中,佛陀一再强调,当菩萨救度众生时,他对主体、客体、行为和时间等都没有任何执着。这种无执着的心态是菩萨之所以能够救度众生的关键所在。
为什么菩萨要无执着呢?首先,执着是痛苦的根源。当我们对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物品产生执着时,我们就会因为担心失去它们而感到痛苦和不安。这种痛苦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心境,还会阻碍我们的修行。其次,执着会限制我们的视野。当我们对某个事物产生执着时,我们就会忽略掉其他更重要的东西。这种局限性会让我们在修行道路上越走越偏,最终迷失方向。
而菩萨之所以无执着,是因为他们已经超越了生死轮回的束缚,达到了涅盘的境界。他们深知一切法都是空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他们不会对任何事物产生执着,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事物都是暂时的、虚幻的。
具体来说,菩萨在救度众生时,对主体、客体、行为和时间等都没有任何执着。他们不会把自己看作是救世主或拯救者,也不会把众生看作是被拯救的对象。他们只是根据众生的需要和能力,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和指引。他们不会把自己的行为看作是伟大或高尚的,也不会把结果看作是成功或失败的。他们只是尽自己所能去做,然后顺其自然地接受结果。同样地,他们也不会对时间产生执着。他们知道时间是相对的、虚幻的,不会把时间看作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法眼作为菩萨修行中一项重要的能力,其内涵和特质不仅包括了观照真理的无限方面,还包括了无执着的心态。
10
神秀与惠能的偈语之争,成为了禅宗史上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神秀,作为五祖的高足,其所呈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展现了其深厚的佛法功底。他将人的身体比作菩提树,心灵比作明镜台,强调修行者需要时刻保持心灵的清净,通过不断的拂拭,去除内心的尘埃。这种偈语所体现的是一种渐修的思想,即通过持续的努力和修行,逐渐达到佛法的真谛。
惠能却对神秀的偈语不以为然。他写下了自己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一偈语体现的是一种顿悟的思想,即修行者可以在瞬间领悟到佛法的真谛,从而达到解脱。
五祖对两人的偈语进行了点评,认为神秀只到了门口,还没有登堂入室。而惠能则因为其独特的见解和顿悟的智慧,最终成为了禅宗史上最有名的六祖。然而,值得深思的是,六祖在成为宗师之后,却用神秀的偈语来教人。这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道理呢?
神秀所代表的是一种渐修的思想,他强调通过持续的努力和修行,逐渐去除内心的尘埃,达到心灵的清净。这种思想所体现的是一种外在的、可见的努力和修行方式。神秀用的眼,是肉眼。
惠能所用的眼,是慧眼。他看到了佛法的本质——清净无物。他通过顿悟的方式,瞬间领悟到了佛法的真谛。
当惠能成为六祖之后,他开始对不同根性的人施以不同的教诲。对于初学者,他会用神秀的偈语来引导他们,因为初学者往往需要通过外在的努力和修行来逐渐去除内心的尘埃。而对于已经有一定修行基础的人,他则用自己的偈语来启发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