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咱们今天聊一位三国时期的“憋屈”人物。说他憋屈,不是因为他能力不行,而是因为他三十年兢兢业业攒下的职场口碑,在一场暴雨中彻底泡了汤。
这位老哥,就是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将”之首——于禁。
如果把三国职场比作一场大型升职记,那于禁绝对是那个让hR又爱又恨的模范员工:前半生稳扎稳打,从青州兵的小组长干到集团副总裁;后半生却因一次“临时跳槽”,直接被踢出公司荣誉墙,成了反面教材。
一、于禁的“职场进阶史”
于禁的履历,堪称曹魏集团的“奋斗模板”。
他最早在鲍信手下打工,后来公司被曹操并购,于禁凭借过硬的能力,迅速在新平台崭露头角。
《三国志》夸他“最号毅重”,翻译成现代话就是:作风硬朗,执行力强,老板说往东绝不往西。
在曹操集团,于禁就像今天的“996卷王”:
· 打吕布,他带头冲锋;
· 围张超,他第一个登城;
· 干黄巾,他连夜加班平定叛乱。
更绝的是,他连同事捅的娄子都能完美善后。比如下属昌豨造反,于禁二话不说直接“军法处置”,曹操听后不仅没怪他,反而点赞:“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这小子投降不找我找于禁,算他倒霉!)
这场景像极了今天的职场:你帮老板擦完屁股,老板拍拍你的肩:“干得漂亮,下次还找你!”
二、于禁的“高光名场面”
要说于禁的职场巅峰,绝对是“宛城救曹”的经典案例。
当时曹操因为私生活不检点,被张绣追着砍,全军乱成一锅粥。只有于禁带着手下边打边撤,一路维持纪律,顺便还把趁火打劫的青州兵给收拾了。
有人跑去告黑状:“老板,于禁打自己人!”
于禁却淡定地先扎营垒,再见曹操。老板问他为啥不早点来解释,于禁答:“追兵在后,不先备御,何暇自辩?”(敌人都快怼脸了,哪有时间搞办公室政治?)
曹操当场感动到飙出金句:“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
这相当于今天的董事长在全员大会上宣布:“于总监临危不乱,是公司楷模!年终奖翻倍!”
三、于禁的“人设崩塌夜”
然而职场如战场,前半生再辉煌,也架不住一次重大事故。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水淹七军,于禁和庞德一起被推上热搜。庞德选择“硬刚到底”,于禁却选了“暂时投降”。
这场面简直像极了一场突发危机:
· 老板曹操在后方急得跳脚;
· 对手关羽在前方疯狂输出;
· 下属庞德在直播间高喊“誓死不降”;
· 于禁看了看漫过膝盖的洪水,默默举起了白旗。
更惨的是,等他后来辗转回到曹魏集团时,发现自己的工位已经被撤了。老板曹丕表面上说“欢迎回来”,背地里却让人在陵墓壁画上画他投降的场景——堪称三国版“社会性死亡”。
四、于禁的“现代职场启示录”
于禁的故事,简直是一部打工人避坑指南:
1. 职场人设越完美,崩塌时越惨烈
于禁用三十年打造“稳重忠臣”标签,一次失误直接归零。这提醒我们:别把公司当家,关键时刻得给自己留条后路。
2. 跟对老板很重要,但老板的儿子更重要
曹操对于禁还算念旧情,曹丕却直接把他钉在耻辱柱上。这像极了空降太子爷清算老臣的戏码。
3. 关键时刻的选择,比一辈子的努力更关键
于禁如果战死或像庞德一样硬刚,说不定能进“忠烈祠”。但他选了投降,直接跌下神坛。
4. 别和同事比惨,尤其当同事是关系户
庞德是马超旧部,投降了也没人指望他忠贞不二;于禁是曹魏老臣,投降就是原罪。这就像今天:实习生摸鱼是常态,副总裁摸鱼直接上头条。
五、假如于禁穿越到现代
如果于禁活在今天,他可能会是:
· 一家公司的元老级副总,因一次投资失败被全网群嘲;
· 一个坚持考勤二十年的模范员工,因一次迟到被扣光年终奖;
· 一个总在年会上被表彰的老黄牛,因拒绝996被新人取代。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
上班就像爬山,爬三十年可能登顶,滑一跤就能滚回山脚。
结语
于禁的悲剧,不在于能力不足,而在于他把全部职业生涯押在了一家“家族企业”。
当老板换人、时代变迁,他的忠诚与付出瞬间贬值。
所以各位打工人啊:
· 该表现时要表现,但别把公司荣誉当人生信仰;
· 该背锅时慎背锅,小心一口大锅压垮三十年功绩;
· 该跳槽时别犹豫,毕竟你的简历只能自己写。
于禁用一生告诉我们:
风骨会过期,忠诚会变质,但 paycheck 上的数字不会骗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