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松州城,杨柳依依,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
凌云站在斑驳的城墙上,望着远方蜿蜒的古道,思绪随着风中的柳絮飘向远方。
他身着一袭玄色战袍,腰间配着一柄寒光闪闪的长剑,剑穗在风中轻轻摇曳。
\"将军,文成公主的送行队伍已至城外十里!\"一名亲兵疾步跑来,气喘吁吁地禀报道。
凌云微微一怔,目光中闪过一丝期待与紧张。
他下意识地整理了一下衣袍,随即转身下令:\"传令下去,全军列队!以最高礼仪迎接文成公主!\"
军令如山,不一会儿,松州城门前便整整齐齐地排列起了两列精锐骑兵。
他们身披银甲,手持长枪,枪尖上的红缨在风中猎猎作响。凌云亲自率领军中将领向城外而去。
数里之后,远远望去,一支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正沿着古道缓缓而来。
打头的是数十名身着红衣的仪仗兵,他们手持彩旗,旗帜上绣着精美的花纹和龙凤图案。
紧接着是数百名骑兵,他们身着统一的铠甲,威风凛凛地护卫在队伍两侧。
在骑兵的簇拥下,一辆装饰华丽的马车缓缓驶来。马车由四匹毛色雪白的骏马拉着,车身上缀满了金丝银线绣成的花朵,车顶还装饰着精美的琉璃珠串。
车帘半掩,隐约可见一位身着华丽嫁衣的女子,她便是即将远嫁吐蕃的文成公主。
送亲队伍越来越近,凌云看到队伍中不仅有大唐的官员和将士,还有许多吐蕃前来迎亲的使者。
他们身着异域服饰,头戴精致的头饰,手中捧着象征和平与友好的礼物。
当送亲队伍来到近前时,凌云快步上前,朗声道:\"文成,伯父带西域军团,松州城将士来接你了!\"
车帘轻启,一位气质温婉的女子在侍女的搀扶下走下马车。
她身着一袭金丝绣就的嫁衣,头戴凤冠,面若桃花,眼神中却透着一丝淡淡的忧伤。
向凌云行礼,声音温柔而坚定:\"伯父,侄女此番远嫁,叨扰了。\"
凌云有些心疼:\"文成为了大唐与吐蕃的和平,甘愿远嫁他乡,这份勇气和担当,令人敬佩。伯父定当全力护送你安全抵达吐蕃。
若那松赞干布冷落于你,修书一封,伯父这西域王府数万将士,定为你讨个公道。\"
文成公主眼中闪过一丝感动,凌云作为李渊的义子,李世民的义兄,也就是自己的伯父,这时候有这样的表态,便是自己最大的倚仗:\"有伯父这句话,成儿定不辱了大唐的声名。\"
说话间,送亲队伍中的吐蕃使者走上前来,向凌云行了一礼:\"多谢王爷盛情相迎。此番公主远嫁,是大唐与吐蕃的盛事,还望王爷多多关照。\"
凌云还礼道:\"使者客气了。护送公主殿下安全抵达吐蕃,是我等的职责所在。作为公主的伯父,于公于私都不会让她受委屈。\"
在简短的寒暄之后,凌云一步向前,示意文成弃轿上马,他要亲自为文成公主牵马,带领送亲队伍缓缓进入松州城。
凌云的这个举动,更是让吐蕃众人看到了大唐对这位公主的重视,原本还有一点轻视的态度,彻底改变。
城中百姓早已听闻公主驾到的消息,纷纷涌上街头,夹道欢迎。他们手中拿着鲜花和彩带,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嘴里不停地喊着:\"恭迎公主!恭迎公主!\"
文成公主看着热情的百姓,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没想到,在这偏远的边城,竟能受到如此隆重的欢迎。她不时向百姓们挥手致意,脸上始终带着温和的笑容。
当晚,凌云在松州府衙为文成公主举行了盛大的接风宴。宴席上,美酒佳肴琳琅满目,歌舞表演精彩纷呈。
凌云亲自为文成公主斟酒,说道:\"文成,这是松州特有的青稞酒,还请殿下品尝。\"
文成公主接过酒杯,轻轻抿了一口,赞道:\"好酒!没想到这松州的美酒竟如此甘醇。\"
凌云笑道:\"文成喜欢便好。文成不仅貌美,而且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不知今日伯父可有荣幸,能聆听一曲?\"
文成公主微微一愣,随即笑道:\"伯父谬赞了。既然伯父有此雅兴,文成便献丑了。\"
说罢,她起身走到一旁的古琴前,坐下轻抚琴弦。一曲《阳关三叠》缓缓响起,琴声悠扬婉转,如泣如诉,在场众人无不为之动容。
一曲终了,凌云率先鼓起掌来,赞叹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文成公主谦虚地笑道:\"伯父过奖了。只是此去吐蕃,山高路远,不知何时才能再回故土,心中不免感伤。\"
凌云正色道:\"文成放心,伯父定会亲自护送你安全抵达吐蕃。而且,这大唐与吐蕃从此便是一家,公主若想家了,随时都可以派人回来看望。\"
文成公主感激地看了凌云一眼,说道:\"有伯父这番话,本宫便安心了。此次远嫁,本宫定会尽自己所能,促进大唐与吐蕃的友好往来,不负陛下所托。\"